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自“十三五”規劃綱要正式將“數字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數字技術加速融入各領域建設,教育領域的數字化改革亦蹄疾步穩。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以信息化為主導,聚焦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和創新應用等方向構建教育新型基礎設施體系。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黨的二十大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進一步提出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推動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在這一宏觀背景下,地域遼闊、人口分散、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青海省,將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破解區域教育發展瓶頸的關鍵抓手,以加強基礎環境建設為核心,全力筑牢教育數字化轉型底座,推動全省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現狀:多維布局構建數字教育新生態
青海省立足省情,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領域同步推進數字化基礎環境建設,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發展格局。
在基礎教育領域,數字化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升級。全省基礎教育中,學校互聯網接入率和帶寬100M以上達100%,88.3%的學校建立了校園網,網絡多媒體覆蓋全部教室。小學、初中、高中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分別為15.4%、26.6%和26.5%,為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提供了硬件支撐。
在職業教育領域,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2021年以來,累計投入0.61億元用于數字化建設,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建成多媒體教室300余間、智慧教室140余間,中職多媒體教室占比達97.4%、高職達96.5%。尤為突出的是,5個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成功入選國家培育項目名單,為打造優質虛擬仿真實訓課堂、服務職業教育實訓技能鑒定和競賽考試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高等教育領域,整合數據資源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新支撐。本科高校以數字校園建設為核心,整合教育管理和教學系統,建成一站式線上服務大廳,累計建成170間多媒體教室和208間智慧教室,并完成各業務系統數據融合,為課堂教學結構重組與教學模式創新提供了支撐。根據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青海省基礎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位列全國第19位,職業院校多媒體教室占比、高等院校無線網絡全覆蓋比例均位列全國第一,彰顯了區域教育數字化基礎建設的顯著成效。
實踐路徑:五大舉措夯實數字教育根基
頂層設計:構建智慧教育平臺體系的“四梁八柱”。青海省以國家戰略為導向,遵循統一接口規范,打造安全、易用、互通的青海智慧教育平臺,構建“縱向貫通省—市(州)—縣(區)三級教育數據網絡,橫向融通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的立體化數字教育生態。平臺聚焦智能助教系統、學情診斷中心、教育資源圖譜等核心模塊開發,力求實現教育管理“一網通辦”、優質資源“一鍵觸達”、教學數據“一屏統覽”的創新治理格局。通過對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庫,整合優質課程資源,深度開發具有青海特色的思政教學、高原生態教育等專題資源,形成“國家資源普惠共享、地方資源精準供給、援建資源融合創新”的三級資源供給體系,精準破解民族地區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的難題。
在平臺建設底層架構上,一是建立覆蓋教育數據管理、分類、質量與安全、服務等全鏈條的統一標準規范體系,打通數據互通共享的“任督二脈”;二是筑牢教育數字底座,作為數字化教育的中樞系統,其統一管理設備、人員及各類應用,實現“一數一源”,支撐技術集成、應用聯動與資源協同,為教育數字化應用提供底層算力與數據支撐。
網絡升級:打通教育公平“最后一公里”的攻堅行動。針對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薄弱、信號差、帶寬不足等問題,青海省將教育專網建設與校園網絡升級作為縮小“數字鴻溝”的核心工程。依托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高位謀劃、精準施策,重點補齊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薄弱學校的網絡接入短板:一方面,建設新一代綠色安全的教育網絡基礎設施,推動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積極協調網絡運營商對民族農村地區實施網絡費用減免政策,在實現寬帶“校校通”“班班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校園帶寬、局域網等設施。以玉樹州治多縣為例,通過構建教育城域網和高帶寬校園網絡,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有力支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場景應用,滿足偏遠地區師生對優質數字資源的迫切需求。截至目前,全省接入互聯網學校占比、帶寬100M以上學校(含教學點)占比均達100%,網絡多媒體教室實現100%覆蓋,校園網比例提升至88.3%,構建起“天上有云、地上有網、終端有設備”的立體化網絡支撐體系。
資金保障:多元投入完善基礎環境的長效機制。青海省將完善國家平臺應用所需基礎環境作為資金投入重點,建立“財政主導、對口支援、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2022年以來,通過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項目,累計投入近4.8億元,覆蓋8個市(州)、43個縣(區)、463所學校,配備5613套”班班通“設備、320間計算機教室、126間錄播教室、25套數字廣播和159間智慧教室,完成61所學校校園網絡改造。2025年規劃投入近3.3億元,完善382所學校的數字化設備與75所學校的網絡升級,持續推進創設布局靈活、高效互動、資源豐富的數字化學習環境。同時,將數字化建設納入六省市對口幫扶內容,涉藏州縣通過對口支援渠道更新智慧黑板、計算機等設備,提升校園網出口帶寬,并邀請援青專家開展平臺應用指導。此外,依托對口支援資源推動青海智慧教育平臺建設,分層分級整合教育教學與管理平臺,構建數據統一的綜合平臺體系,形成“中央財政支持+對口支援助力+地方自主建設”的協同發展格局。
試點引領:探索可復制轉型模式的創新實踐。為破解教育數字化轉型“如何轉、怎么轉”的實踐難題,青海開展“智慧教育試點區+智慧校園示范校”雙輪驅動的試點示范工程,遴選3個智慧教育試點區和15所示范校,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鼓勵其在基礎環境建設、平臺應用、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教學模式創新等領域先行先試。例如,西寧市城西區以人工智能賦能學校發展與教師成長為切入點,探索“數據驅動教學改進”的新路徑,形成“南京—城西區—治多縣”“1+1+1”全鏈條智慧支教模式,通過跨區域資源聯動,實現優質師資與教學經驗的精準輸送。試點工作聚焦“可復制、可推廣”目標,總結出“基礎設施迭代升級—平臺資源深度應用—教師能力梯度提升—管理模式數字重構”的四步工作法,為全省提供了“從單點突破到系統重構”的轉型樣本,有效激發了區域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師資提升:激活數字教育內生動力的核心工程。針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不足、應用內驅力薄弱等問題,青海省將教師數字素養提升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工程,構建“國家培訓筑基+區域研修提質+校本應用增效”的三維培養體系:一是組織全省中小學教師參加教育部國家平臺使用培訓,面向民族地區開展大規模線上培訓,重點解決偏遠地區教師“不會用、不敢用”問題;二是選派電教、教研人員和校長赴對口支援省市接受專項培訓,實施數字化應用種子教師、人工智能種子教師等系列培訓,培養“本土化”數字化教學骨干;三是依托國家平臺“教研群”功能,開展主題教研、學科教研、聯動教研等活動,如西寧市城中區開展“基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課堂教學創新”主題教研,通過課例展示、專家指導、線上互動等形式,推動教研模式創新。同時,建立“培訓—應用—考核”閉環機制,將國家平臺使用納入教學常規管理與教師數字素養評價體系。2023年寒暑期,教師線上研修參訓率達87%,形成了“以評促用、以用促優”的良性循環,全面激活教師數字化教學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面向未來:深化應用,開啟數字教育新征程
面向未來,青海省將以國家平臺全域應用試點為總牽引,聚焦“應用深化、智能賦能、示范引領、資源創新”四大方向,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縱深發展。
應用深化。開展“國家平臺深化應用活動年”,推動教師備授課、課堂教學、小規模學校“雙師課程”、課后服務、教師線上研修等場景的全域、全員和全流程應用,探索“平臺資源+本土教研”的融合模式,豐富基礎教育擴優提質的實踐路徑。
智能賦能。依托國家平臺智能升級機遇,加強與國內高水平研究機構合作,探索智能化設備在助學、助教、助管和助研中的創新應用,建設6個中小學人工智能基地,重點突破精準化分析、個性化學習和伴隨式評價等教育數據服務能力,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示范引領。深化3個智慧教育試點區和15所示范校建設,總結“區域統籌—學校落地—師生參與”的分層實施經驗,形成可復制的“青海模式”。同時,落實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部署,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持,持續完善教育數字化基礎環境,加快青海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筑牢區域教育數字基座。
資源創新。將師資隊伍建設與特色資源開發作為重點:一方面,建立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長效機制,培養適應數字化教學的創新型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具有青海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特色的教育數字化資源庫,滿足多樣化學習需求。此外,加強教育數字化理論研究,探索民族地區教育數字化發展規律,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撐與決策參考。
教育數字化是青海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一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青海省將以“筑牢底座、賦能發展”為使命,持續加強基礎環境建設,深化平臺應用,培育創新生態,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數字時代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建設教育強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青海力量。通過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推進,一幅“數字技術賦能教育、優質資源惠及全民”的教育新圖景正在青藏高原徐徐展開。
(本文執筆人李智勇系青海省電化教育館副館長,楊敏系青海省電化教育館教育資源部主任,董益豪系青海省電化教育館綜合部主任。執筆人還有樊文靜,系青海省電化教育館教育資源部科員)
責任編輯:吳紹芬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